守护每一位患者的“心”——记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志翔
冷静细致,彰显专业
据《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6》统计,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占45.01%和42.61%,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,心血管疾病已经引起医疗卫生界的普遍重视。
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二楼心血管内科门诊,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排队看病的人。一个星期四的下午5时,记者终于在门诊见到略显疲惫的张志翔。
“上了年纪都会有点慢性的心血管问题,慢性心血管疾病还比较好处理,最怕的是那种突发性的心肌梗死,如果短时间内处置不当,很容易造成病人死亡。”张志翔告诉记者。
突发性心血管疾病,不同于其它慢性疾病,心血管内科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,然后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,才能保证病人能够活下来。因为突发性,家属经常也会跟着着急,难免会催促医生。可越是紧急时刻,医生越要沉着冷静。
“我在四川地震后见过太多生命的离去,明知道越是紧急越要冷静,只有自己镇定,才能准确地找到病人的发病区域,从而挽救更多的病人。”在张志翔看来,“冷静、细致”是心血管内科医生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。
近二十年的从医生涯,经张志翔成功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。由于经验丰富,张志翔经常与全市心血管内科专家交流心血管疾病诊治心得与经验,并多次被医院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。
与时俱进,学以致用
由于临床经验丰富,张志翔很快被科室安排从事心血管介入工作,学习搏器植入技术、冠脉内支架植入术(PCI)。
介入手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心脏病微创诊治方法,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、射频消融术、起搏器植入术、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等。其创伤小、恢复快、能大大降低药物副作用,对心血管病人尤其是高龄或危重症患者来说意义重大。“心脏介入手术是一个瓶颈,一旦越过瓶颈,心血管内科的技术水平将上升一个新台阶,更多的患者也将选择在这里做手术。”据张志翔介绍,为了引进新技术,整个心血管内科都在努力学习。
为了熟练掌握心脏介入技术,张志翔经常到大城市大医院进行学习。2014年张志翔率先在常德市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,当年全科室为300余名患者成功实施手术。
“今年,我们成立了胸痛中心,从120接线到急诊采点联系,心血管内科医生事先做好病人症状判断与家属谈话,再进行手术,减少心肌梗死造成死亡的风险,提高心血管疾病治愈的成功率。”张志翔表示,通过在外面的考察与学习,做到自己与时俱进,减少与大城市医院的差距,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。
尽心尽力,收获满足
上一秒谈笑风生,下一秒就危机四伏。这是张志翔对心肌梗死急性心血管人的描述。“人生大起大落不过如此,每当我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,面对家属激动与感谢之情,心里不仅仅是喜悦,更是一种成就感。在获得家属信任的情况下,尽全力去救治,既对得起自己的职业,也对得起患者,这是对自己、对病人最好的交代。”
今年8月,一位86岁的老太因急性心肌梗死,送到医院的时候,各种症状显示,病人的情况已经相当危险。经科室明确诊断,家属积极要求下,张志翔给老人做了介入手术。然而,在介入手术刚结束的时候,老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。“不能放弃,绝对不能放弃!”张志翔心中默念着这句话,手上反复电击除颤……一分钟后,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,又活了过来。但是,危险并没有结束,刚恢复心跳的老人又出现吐血的情形,经过张志翔和其他医疗人员的努力,老人最终康复出院,而为其做介入手术忙碌了一整晚的张志翔累得趴在了手术台旁。
说起这台介入手术,张志翔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。谈及每周的工作,张志翔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情:每周一:津市人民医院坐诊;周二、周五:介入手术;周三、周四:门诊;周六、周日:待命……在张志翔看来,医生这个职业有忙不完的事情,但只要患者康复,即使身体再疲惫,张志翔内心都会感到特别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