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绪庆:灯影里的人间故事
2017年3月的一个下午,澧县澧南镇乔家河村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,向绪庆开着三轮车把“澧县前进皮影戏班”的行头拉到了农户家的场院里。
1980年,他就开始了这种走村串户表演的生活。他和几位老伙计负责伴奏,妻子袁丽香和两位姨妹子担纲操作皮影和演唱的重任。且看,布幕旁,灯光下,女子手提皮影唱着古老的故事,二胡、唢呐、锣鼓在男人们的手里轮流登场。拉在空中的细绳上,五六十个皮影整齐地站立着,像随时准备出发的士兵。
“隔帐陈述千古事,灯下挥舞鼓乐声。三尺生绢作戏台,全凭十指逞诙谐。”皮影,这个起源于西汉,跳动在光影间2000余年的精灵,是被称为“电影始祖”的真人配音漫画艺术。1980年,向绪庆的堂爷爷向多财为了让澧州皮影戏后继有人,把音乐教师向绪庆拉到了澧县皮影队。向绪庆在这个团队里学会了皮影的制作窍门,更收获了爱情。1984年澧县皮影队解散,向绪庆与妻子自力更生组建了“澧县前进皮影戏班“,常年在湘西北、鄂西南演出。2016年,“澧州皮影戏”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向绪庆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58岁的向绪庆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乐师,也是如今澧县屈指可数的皮影制作匠人,“澧县前进皮影戏班”的行头,大多出自他手。2017年12月,终于有了个空闲的上午,向绪庆开始制作皮影。“一般用牛皮或者驴皮来制作。牛皮耐用,驴皮轻薄,各有优劣。”说来也许不算复杂,找人绘制图样,然后根据图样剪、刻出相应的皮片,砂纸打磨,颜料上色,清漆涂抹,装配,安装上操纵杆。但仔细一道道工序做来,才知其中的难处。人物、动物和器物的图样设计本身就非常考验功底,“皮影人物行当齐全,性格鲜明,有生、小、髯、大、丑等。它们造型各异,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,要依据影戏中的故事情节、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来进行设计。”而后面的工序又极为耗时费神,“雕镂要流畅,着色要艳丽,最终要达到通体透剔、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。”
今天,皮影戏的舞台正在渐渐丧失,民国时期澧县有皮影戏班30多个,如今经常演出的戏班只有3到5个。100多个传统剧目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丢失,如今只剩下二十几个。“一直都在做这个,改行了也不知道做什么好。”向绪庆不愿放下手中的活计。他觉得,这门艺术一定会等到下一个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