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显:于细微处见精神
能抵御枯燥感的,不单是兴趣,更不是功利,而是工匠精神。一名好的工匠,能在每一个细节中,体会精益求精的极致乐趣。35岁的江显,便用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,也体会着这种乐趣。
2000年,18岁的江显从常德纺织机械厂技工学校毕业,分配到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工作。17年来,他一直坚守在车间一线,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技工成长为全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。
“铣工工作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但没有想到的是,这份工作一干就是17年。”江显说,“在别人看来,铣工挺枯燥的,天天拿着个大铁砣。但我的确对这个很感兴趣。”江显略显腼腆,但说起专业来头头是道。“刚进厂的那会还是挺激动,一门心思拜师学技的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们学习钻研。”很快,人们发现,这个小伙子勤快肯干,除了完成分内工作,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呆在机器前琢磨。
回忆起当年的情况,江显说,为提高铣工加工技术,他经常在车间加班加点,遇到技术难点问题虚心向师傅和同事们请教,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,积累了丰富的铣工加工经验。
只要功夫深,铁棒磨成针。经过几年磨砺,2006年,他首次参加全市第二届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,获优秀选手称号。
一个技工,如果不与时俱进,一定会被时代淘汰。10年前,公司的纺织机械装备开始升级换代,江显的工作台也从铣床变成了加工中心。一次,师傅交给他一个零件,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,他怎么也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,不服输的江显利用休息时间,不停琢磨,虚心向厂里的老师傅请教。在不懈的努力下,江显的铣工加工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,逐渐成长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和独当一面的技术带头人。
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纺纱摇架和经编机械、棉精梳机械生产基地,零件产量大,精度要求高,对于一线工人来说是不小的考验。“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,经我们手生产加工的零部件,不是99%就合格了,而是100%的符合各种参数才算合格,容不得丝毫马虎。”采访时,他指着精密加工中心的一些设备告诉记者,还当场示范了一件作品。经过他手工铣出来的作品平面度,通过专业设备检测,发现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。
2012年,江显参加常德市职业技能大赛,一举获得铣工组第一名。这让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,只要精益求精、持之以恒、坚持自己的原则,回报只是迟早的事。
多年如一日对自我的严格要求,加上多年磨砺,江显如今成长为厂里鼎鼎有名的技能大师。他开动脑筋自制简易工装,能够在加工中心上独立工序完成,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,加快了零件入库速度。“他的水平高,每个月的加工速度和质量在整个车间都数一数二,非常出色,很不容易。”车间主任贺长权说。
于细节处见技能,于精细处见精神,这两句话对江显以及他所从事工种来说,都是最好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