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布装裱 墙内开花墙外香?
装裱与绘画犹如一对孪生姐妹,装裱不仅使字画便于流传和保存,更重要的是经过高手装裱的作品,往往会增添一种新的艺术意境。
古朴素雅的土布装裱,千百年传承不息,深受民间百姓喜爱,如今在常德人盛和雄的传承、创新下,成功入围武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蜚声全国书画界。
现代装裱技术快速发展,传统手工装裱面临人才断代、技艺乏新等问题,土布装裱艺术该何去何从?这个困扰了盛和雄数十年的问题,如今仍在寻找答案。
渊源久远 古韵飘香
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、麻布画,至西汉即有装裱在绘画上出现。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,装有屏形布条。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多为赤轴青纸,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,宋代多用绫绢,明清以来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,出现了地区性装裱中心,因绫绢色彩、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,大体分为苏、沪、扬、京四大流派。
土布装裱古来有之。土布即采用原始的纺织工艺制作的纯棉织布,属于植物纤维织品,具有抗拉伸、吸水性强、不易被虫蛀等特点,其特点在经过无数次破坏性试验中(包括太阳暴晒、水浸泡、揉搓等)得到证实,视觉感受厚重古朴、端庄素雅,装裱款式变化无穷。
我国是世界上使用棉布较早国家之一,始于公元前800年。公元前3世纪,即战国时代《尚书》《后汉书》中就有关于我国植棉和纺棉的记载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精细麻布,说明当时棉布在贵族阶层中作为服饰品及装饰已大量使用,当时贵族皇室不仅用棉布作为服饰品,还用在装裱艺术上。
2004年,江西万安县安山乡安长畲族村发现一幅保存完好的畲族祖宗画《犬王图》,图画用上等宣纸绘制,用藏青色土布装裱,长9米、宽0.33米,整幅画用绘画的方式叙述畲族的历史和起源。据考证,该画为清乾隆十五年所作,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。
“土”而不俗 享誉全国
“书画装裱发展至今,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多元风格,符合市场,从审美的角度各自形成装裱形式,但万变不离其宗,传承装裱文化的思路不会变,发扬、继承、改进、挖掘,成了后人臂上之重任。”上世纪70年代末,十六七岁的盛和雄拜师学艺,爱上土布装裱,至今满怀深情。
传承脉络向上可追溯至盛和雄祖师李金堂,清末民初,在湖湘是有代表性的装裱匠人,其祖辈三代都在湖湘沅澧一带从事装裱手艺。后来传到盛和雄的师傅李长庚,他一生从事装裱技艺,主要在省城长沙为大型书画展做总体设计,为周昭怡、陈白一、颜家龙、史穆、李立等湖湘书画名家装裱,也曾用土布给当地老百姓裱对联书画,颇为便宜。李金堂、李长庚二人的土布装裱技艺在长沙、常德、湘西一带广为流传,受到清末民国时期湖湘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和喜爱。
盛和雄自初中起爱好美术,常给学校画画写写。后在市水表工业公司担任工会宣传干事,他和装裱一行结下深交,常跑商店、书店和图书馆,收集各种服装色彩、图案花纹和配料方法。在益阳工艺美术大学色彩专业培训一年后,他又自学《书画装裱技法》《书画装璜字》《中国字画装裱》等10多本有关书籍,整理了从唐代到近代的一部分装裱资料,并自费到北京、上海等地求教于名师,受到很大启发。他想,传统的装裱无论是京裱、苏裱,总是雅致有余,时代感不足,而当下的书法、绘画的风格普遍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,强烈的感染力,色彩粗犷,耐人寻味。如何使装裱艺术与新的画风、书风相适应,这就必须大胆改革装裱工艺。
从北京荣宝斋的麻布装裱镶边,盛和雄联想到用家乡土布装裱的新工艺。他自费购买了一批湘西土家族的土布和当地农村的土布,利用业余时间做实验。从染色、清洗,到晾干、装裱,要经过10多道工序,常常忙到深夜。为了提高装裱质量,他还经常做些破坏性试验,如日晒、雨淋、夜露等,苦心琢磨装裱材料的科学配比方案。经过上百次实验,达到了平、软、光的工艺要求,获得比较理想的配比效果。实践证明,土布装裱的附着力比锦绫的还要强。
挖掘久远土布装裱艺术,既要继承传统,又要与时俱进,使之开出一朵远古风貌装裱之花,这是盛和雄与师傅李长庚共同的传承思路。在传承与突破中寻找出路,盛和雄不断思考改良,精心布局,让土布装裱“土”而不俗,彰显出厚重古朴。
上世纪80年代末,湖南家乡名家作品展紧张筹备中,盛和雄为上海画院院长胡海超的一幅画做装裱,他满怀激情大胆革新,将画中空白处挖出再精心装裱。临展前,当他把装裱好的画作拿出时,当场被训斥将画作破坏了。盛和雄心急如焚,赶紧上门向胡海超道歉,并道出自己创新装裱艺术的想法,胡海超没有责备他,当场拿出另一幅画作让他装裱,他赶了两天两夜才完工。
当盛和雄的土布装裱首次亮相省城展出,大多数人认为太土气,仅有一些大家认为新鲜,翻阅历史才发现土布装裱古已有之,便鼓励盛和雄继续改良,提升工艺。后来,盛和雄的土布装裱相继在省博物馆、中国美术馆展出,竟引起书画界一时轰动,受到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、香港《新晚报》等知名媒体的关注与推介,他被誉为目前挖掘传承土布装裱第一人。
盛和雄的土布装裱作品布局精巧、厚重凝练、久不脱色、平整柔软,受到全国书画大家的喜爱。范曾特别题词“土胜锦”,赞赏其土布装裱技艺。刘炳森题词作品经盛和雄土布装裱,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友人,被赞“如此精美的装裱工艺只能在中国见到”。1988年,美籍华人、著名书法家潘力生题赠邓小平同志一副对联“忧乐关天下,安危系一身”,北京书画界将装裱工作交与盛和雄,他反复揣摩对联的韵味与深义,几易装裱方案,终于不负重托,效果甚佳。
传承之路 有待后人
谈及土布装裱的传承,盛和雄壮心不已,他特地谈到近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,“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”展出辛追夫人墓出土的朱红菱纹罗丝绵袍,其颜色款式与盛和雄的红色土布装裱惊人的相似。他将其视为一次穿越时空的默契对话,传承信心更为坚定。
今年58岁的盛和雄人生经历坎坷,下岗经商,几经浮沉,但他对土布装裱的炙热之心从未褪去,他用生活实践教导子女“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”。他的家中,三层楼挂满了土布装裱的字画,书香四溢的氛围熏染着全家人,儿子博士毕业,女儿仍在发奋读研。进入壮年,盛和雄时常在想,人活一辈子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,留下些什么呢?精神财富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。
在当下书画热、收藏热的推动下,装裱业快速发展,但很多画室、画店使用了装裱机,15分钟即可装裱一张画。但装裱机干的是“粗活儿”,那些要求较高、难度较大的书画,还是要靠手工装裱。历代书画珍品,如已糟朽破碎,一经出神入化的精心装裱,则犹如枯木逢春,再现光芒。
近年,盛和雄重新俯下身子,埋头于土布装裱工艺。然而,土布原料的缺乏将他难倒了。他带上老土布走访河北邯郸、江苏等地找传统织布厂,被告知虽然织得出来但苦于没有老的设备,他又踏访贵州偏远山区,终于购得一台老式手工织布机,聘请数位当地织工,总算织成了一批纯朴原味的土布。
纺纱、织布、染布、捶打、托布……盛和雄投入土布装裱的复杂工艺,沉醉其中,忘记了一切凡尘俗事。土布装裱需精心布局,既要做好土布与书画作品的空间衔接与颜色搭配,又要拿捏好干湿程度及尺寸比例,达到浑然天成、自然一体的效果,没有精湛的手艺是很难做到的,常常一幅字画装裱下来,需盛和雄耗费大半个月时间。曾经一位北京名家的一幅国画价值600多万元,经盛和雄精心装裱后,更为精美大气,增值200多万元。增值的背后,无疑有装裱赋予的一份无形力量。
“作为一门传统手艺,装裱业出现了人才断代,很多画店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手艺人,而不敢把名画拿出去装裱。那种枯木逢春、出神入化的装裱故事,有待后人将这一神奇的装裱技艺延续并发扬光大!”盛和雄说,他目前已收了一个40多岁的徒弟,经过多年的磨练已基本掌握土布装裱技艺。
为了让土布装裱传承之路走得更远更坚实,盛和雄暗下决心:在常德本土,譬如老西门,成立一个文化传承平台,免费带一批徒弟,让土布装裱之花遍开沅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