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文活动的一朵奇葩—— 观葫芦丝演奏会
不久前,我应朋友邀请,出席了联谊会三周年庆典活动。一场精彩的葫芦丝表演令我陶醉,久久回味,频生感慨。
庆典会上表演的16个节目,个个精彩。《再吹山歌给党听》《太阳最红,毛主席最亲》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唤起人们对领袖、对党的感恩情怀;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》《十送红军》《洪湖随想曲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,走进新时代、开启新征程;《山之子》《金风吹来的时候》《阿哥阿妹不分离》《葫芦丝的传说》《鸿雁》《天边》如泣如诉,讲述着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故事,讴歌今天的幸福,畅想美好的明天;更令我惊叹不止的《梨花颂》《夜沉沉》这样的京剧名曲也能用葫芦丝演奏。长沙市巴乌学会会长肖云先生、岳阳市葫芦丝培训中心主任陈颖丽女士热情献上葫芦丝小合唱《赛马变奏曲》,将演出推向高潮,这是最近从法国巴黎维也纳大剧场表演获得金奖的曲目。身着旗袍的美女轻盈移步,款款而来,在葫芦丝伴奏下,更显妖娆魅力。我由衷赞赏精湛的表演,更敬佩这种创新精神。整场葫芦丝表演,或独奏,或齐奏,或伴舞吹奏,美妙音律余音绕梁,与荧屏背景珠联璧合,相得益彰,令现场观众陶醉,赢得阵阵喝彩,阵阵掌声。演出结束后,我采访了市葫芦丝联谊会的副会长蔡达峰同志,他向我详细讲述了他们的故事。
葫芦丝、巴乌是源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吹管乐器。20多年前,熊勇等几位葫芦丝爱好者将这个出自云南傣族的乐器带入常德,在诗墙公园吹奏和切磋技艺,很快吸引了许多爱好者。2014年11月15日,市葫芦丝巴乌联谊会应运而生,熊勇被推选为会长。
3年来,联谊会本着弘扬葫芦丝的民族文化、服务社会、快乐自己的宗旨,主办各类学习班,编排节目,提高技艺,使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登上大雅之堂,并结合市内各种大型活动巡回演出,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据初步统计,3年来,联谊会会员由成立时的134人发展到现在300多人,葫芦丝爱好者发展到1000多人,葫芦丝学友年长的有82岁,最小的只有4岁。
3年来,葫芦丝联谊会的丝友们精心编排吹奏、演奏节目,在汉寿、澧县、石门、鼎城等区县及市区的社区校园,公园广场、剧场商场、敬老院等场所倾情献演,深受欢迎。一次他们在桥南画墙码头吹奏14首红歌的快闪活动中,过往行人随着葫芦丝歌曲翩翩起舞,足显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的魅力。
3年来,他们不断地扩大对外交流学习交流,拜师求艺,还上网进入VV房间学习,视频交流,得到了著名葫芦丝作曲家、演奏家、教育家精心指点,葫芦丝演奏水平不断提高。到目前为止,通过北京、上海音乐学院考级,37人获十级证书,21人获九级证书,获八级以下证书的有82人。他们所编排的节目,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。国家老龄委、国家老年学会在威海举办的“七彩夕阳”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中,获得“凤凰金奖”“孔雀金奖”和“最佳组织奖”的光荣称号,在益阳云台山演出《再吹山歌给党听》节目,获“最佳艺术”奖,高潮之处,1800人的会场,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鼓掌;在张家界的天琴名家葫芦丝专场音乐会上演出的《洪湖随想曲》节目,获“最美乐团”奖。少儿培训喜获丰收,硕果累累,经过100多个节目层层选拔,少儿班演奏的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被选进常德电视台2017年少儿春晚。2016年在常德电视台“德景园杯”比赛中获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一名。2016年省音协在长沙主办的“锦源杯”全省少儿才艺比赛中,获三金二银三铜和三个优秀奖的好成绩。
这里有一支为弘扬葫芦丝民族文化而呕心沥血、奋力拼搏的教师队伍,有一群热爱葫芦丝艺术、推崇葫芦丝艺术,为弘扬葫芦丝而乐于奉献的丝友队伍。熊勇老师16年如一日,战斗在培养葫芦丝学员的第一线。他查资料、动脑筋,共编排演出节目50多个,他自编并亲自参演的《赛江南》节目获全市百团大赛精品节目奖,八人演出的《阿哥阿妹不分离》获全场好评。获十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的苏平老师,孜孜不倦地求学,全身心地投入到葫芦丝教学,在市内办起了6个葫芦丝教学班,风雨无阻地奔波在葫芦丝教学的第一线。任静芬老师,利用业余时间,义务培训葫芦丝学员,还为社会葫芦丝爱好者义务培训。
“百支葫芦颂沅澧,千支葫芦闹洞庭”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。小小葫芦丝,吹响大世界。我在政府办工作时的老同事吴有建说,我们就是想通过弘扬葫芦丝这一民族文化,把常德推向全省、全国乃至世界。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看完这场葫芦丝表演,我感慨万千。没想到葫芦丝魅力这样大、功能这样多;没想到源自云南德宏的葫芦丝演奏在湖南常德影响如此大、发展这样快;没想到葫芦丝联谊会凝聚力这样强,演奏效果这样好。正所谓高手在民间,文艺的根基在民众啊!
葫芦丝,又称“葫芦箫”,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,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,主要流行于傣、阿昌、佤、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、临沧地区,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,音色独特优美,外观古朴,柔美,典雅,简单易学,小巧易携带,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