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河街寓深情——罗平歌词《常德河街》读后


发布日期:2017-12-15 作者: 刘钧涛 信息来源: 常德日报

在最近的《词刊》上,我悉心研读了桃源县中年词作家罗平的新作《常德河街》,心情格外振奋,久久不能平静。因为这是他今年以来,在这份国家级专业杂志上连续刊发的第8篇作品。作为一个业余词作家,其发稿率之高、作品质量之好实属罕见。我由衷地为他惊人的创作成果拍手叫好!

十年前,我受桃源县音协的邀请,有幸参加了他们举办的词曲作者笔会。笔会期间,有缘结识了罗平,并与他合作写出了《俺们桃源人》这首词。据说此词经谱曲后,已在该县广为传唱。从那次笔会之后,罗平便下苦功在书本和生活中学习,潜心坚持歌词创作。近几年来,屡屡有词作见诸报刊,还有作品搬上舞台和荧屏,并有作品获奖。

《常德河街》是一首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、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好作品。作者抒发的爱乡、恋乡和为家乡的发展引以自豪的情感牵动着所有常德人的心魄,也同时激起外地人们对常德的仰慕和向往。我认为这首词的亮点很多。

赞美家乡,乡愁浓烈。在作者的眼里,家乡的河街是“风景线”、“观光点”。他深深地爱恋着街道上的“小店”、“小摊”、“老宅”、“老院”,也强烈地赞叹着河面上“一排排商船”、街道上“一波波人潮”。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河街旧貌换新颜的赞美,饱醮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。

构思精巧,以景抒情。这首词为常见的语意并列的两段体歌词。每段的首句为总起;接下来的两句(5行)概括地展现河街的景和人;最后两句(5行)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河街的巨大变化,抒发作者的感叹,深化主题。第一段中的“小”和第二段中的“老”可谓神来之笔,既集中突出了常德河街的特点,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片故土倍感亲切的深厚乡情。在这首词中,作者首先展现河街景物,即“感物”,然后才有最后两句的抒情。感物愈深,情感愈浓,感物愈真,情感愈淳。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效果。

意象集中,对照鲜明。人们常说,诗贵意境,词重意象。所谓意象,即“寓意之象”,指歌词中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。在这首词中,作者紧扣对家乡河街爱恋这一贯穿全篇的抒情主线,在第一段中抓住“店”与“船”、“船”与“街”,第二段中的“河”与“岸”、“街”与“河”等意象,流露出对河街的无限眷恋和赞美。两段歌词均采用反复对照的手法,比如:“沅水河”与“岁月河”、“风景线”与“观光点”等等,让听众容易记忆,便于传唱,同时强化了歌词的感情色彩。

总之,作者通过对小小河街景色和人物神态的描绘,寄寓着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恋和赞美之情,是一首饱含正能量、能给人以强烈感染力和美好艺术享受的好歌词,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上乘之作,也是新常德又一张亮丽的名片。我衷心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喜爱与支持,希望有爱心、有激情的作曲家尽快地为之插上腾飞的翅膀,让歌曲在舞台上立起来,在荧屏、网络上响起来,让其美妙的旋律伴随着穿紫河的潺潺流水,在广阔大地的上空轻轻飘荡……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