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值与气质并存喜看常德新变化——评湖南卫视《我们看见的变化?常德篇》
9月28日,由湖南卫视和常德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、常德广播电视台协助采访拍摄的《我们看见的变化?常德篇》,在湖南卫视《午间新闻》和《湖南新闻联播》播出后,许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。宣传片以“德”为主轴,全景式的展示了五年来常德的变化和发展,展示了常德人产业兴市的人生梦想和以水载德的生命情怀。
报道立意深远,颇具匠心。习近平关于“中国梦”的重要论述发表以来,在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,为帮助读者了解近5年来湖南各个市州的变化,湖南卫视策划了“喜迎十九大——我们看见的变化”系列报道,描绘了湖南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的美好画面,充分展示了湖南人的“中国梦”、“世界梦”。系列报道中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清晰可见,整个系列报道颇具匠心,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报道主线清晰,选材精当。《我们看见的变化?常德篇》,以“美”、“新”贯穿全篇,诉说常德5年来喜人变化。开篇以追梦为切入点,镜头切换到武陵阁、经开区、科技馆、司马楼、柳叶湖、穿紫河……第一印象便给人以美的享受。紧接着记者从动车上的种种见闻,桃花源景区的新面貌,以及汉寿蔬菜长势良好三个场景切入,让人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个发展中的新常德。通过对老西门的改造很自然地引入到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的打造,水与文化的相融,突出了常德美丽经济的发展。“美”后面始终突出了一个“新”字,社区网格员的创新服务,奥港模科、迪文科技……传统与新兴产业两轮驱动,动车时代的来临,讲述了常德产业兴市的强市梦。古戏台上,对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的采访是整个宣传片的点睛之笔,一个美丽浪漫的城市,必须由一个实干型的领导带领才能实现梦想。“要让常德成为湘西北的龙头老大,交通枢纽城市、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、打造商业中心、产业高地。重点抓好产业培强、干部培优、机制培活、作风培实四件事,实现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的转变,从追求规模、价格、数量向追求管理、质量、效益转变,从追求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,从全面开花向重点推进转变。在产业项目的培育和老百姓的满意度上下功夫,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、首位度、吸纳能力……”周书记对常德的精准定位以及常德未来走向,让人感到振奋。而记者刘烨说常德的韵味,对市委书记描绘的美好画面进行了细致到位的补充。一组精确的数字凸显了常德5年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,穿紫河由过去的死河、臭河变成了一条灵动的河,变成了常德的金腰带,这些精准的素材,让读者对常德的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报道采访深入,故事鲜活。宣传片中常德人在外地的发展及外国人在常德的故事十分吸人眼球。“德国青年的咖啡馆”,法内安等三个德国青年在常德德国小镇创业的发展历程,以及他们对常德的认识,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常德发展,颇具新意。而“北大粉哥的美食梦”则体现了常德人的人文精神,从常德青年张天一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常德人做事认真、不服输、做自己的“霸蛮文化”。而社区网格员们的故事,则体现了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对市民们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。“人在网中走,事在格中办。”网格员就是社区的勤务兵,她们是市民的勤务兵,及时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;是政府的侦查员,及时为政府发现问题。从细微处入手,润物细无声,构成了社区的大数据资源,为市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。“咖啡青年”、“北大粉哥”、“社区格格”这三组人物各具特色,有一定的代表性。记者采访深入,画面唯美,贴近生活,用真实的个体和故事来呈现常德的不同侧面,以影像视角凝练常德精神,凸显了常德的个性,见证了常德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。
报道底蕴深厚,令人振奋。常德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,一个“德”字彰显了常德的文化品质。德山、诗墙、三馆三中心、老西门、丁玲纪念馆、药山寺……处处都有文化的体验。百团大赛汇聚了常德100多个文化团体,5年来上演了超过3000场演出。宣传片中还对市民进行了大量随机采访——常德怎么样?百姓说了算。“我家变成了绿化带。”“好玩、好吃的地方越来越多了。” “我找到了工作还有那个他。”“路况好了。”“生活在常德,一个是享受,一个是骄傲。”“希望常德越来越好……”这些海采的问题真实,原生态,不做作,表现出了记者的采访技巧和专业素养。百姓访谈过后,一首常德民谣,也很有特点,用常德方言说唱的形式讲述常德近20年的变化,亲切亲和亲民。宣传片在结尾处这样说道:“今天的常德,交通体系加速生成,美丽风景随处可见,城市品位正在提高,开放经济来势喜人,颜值与气质共同增长,在这里有了鲜活的样本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上说:‘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’,拥有包容天下的气度,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前行不止,我们相信常德的美好会健康、持续。”
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,湖南省委宣传部、湖南卫视推出这一精心制作的系列片,抓住近5年城市发展进行宣传,有凝聚人心、催人奋进的作用,是实践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要“将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”的有效努力。